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幸福孩子系列:建立親子連結小貼士
作者:范本賢,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創辦人及總幹事
2021年03月
上個月我們簡單認識了依附理論,講解孩子早年與照顧者的關係會對他們成長後的安全感及性格造成的影響: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在成年後普遍能主動建立的健康人際關係,而非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會比較難去表達和排遣自己的情緒。雖然孩子的依附類型取決於他們能否在照顧者身上獲得安全感,但安全感這種感覺本身因人而異,家長無需過度擔心,並可以由以下幾個小貼士入手—— 先從建立正向的親子連結,於關鍵時刻適時和適度回應孩子的需要,即可為孩子的長遠情緒及人際發展帶來莫大幫助。
一、設定恆常的親子時間,確保有質素的交流。
工作和課業佔據了家長和孩子的大部分時間,而較少有時間放鬆進行深入對話,聆聽和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家長可以通過設立一個恆常的親子時間,如在孩子睡覺前或像晚上九時正的一個特定時間,確保雙方有機會交流去了解彼此的狀況,或是反思該天的活動疏導彼此的情緒和處理需要。例如:家長可以詢問孩子今天上學後感覺如何。如果孩子表示開心/不開心,可以更進一步詢問詳細及原因,來開展話題。同樣,家長可以主動和孩子分享自己感受,建立緊密連結。除此之外,家長亦可分享自己的工作行程,讓孩子知道他們何時需要安心等待,何時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忙。另外,在孩子分享時,家長可先專注聆聽,不必急於判斷分享內容的對錯或預設立場,即便孩子的分享非常天馬行空,家長應注重於孩子本身願意交流的行動,來建立信任和親密感。
二、開始親子時間前,先斷線。
在這即時世界中,手機提示訊息通知一來,我們總會習慣去查看,然後訊息累積下來,少不免會從孩子身上分心。故此,家長在和孩子約定時間後,可以設定一個鬧鐘,彼此同意在鬧鐘響鬧之前不處理個人事務,專心享受親子時間。雙方可由十分鐘開始,按需要慢慢加長或調整,逐步養成一種習慣,讓親子時間變得更有質量。同理,家長亦可預設一個熟悉而安全的場地,用來專注於親子互動。每當孩子到達預設場地後,熟悉的環境會讓親子彼此更容易投入及培養默契。有別於其他傳統的遊樂場所,香港兒童探索館強調互動式展品,設計適合不同年齡的訪客動手去玩和互動,讓家長不再局限於被動的觀察者角色,可以在探索館內和孩子一同動手探索,分享遊玩的體驗。
三、和孩子預設信號以便即時回應,再從宜處理。
家長有時在孩子需要時未必能即時抽身,而孩子亦會為未有需要的回應而焦慮。因此家長可按孩子的年紀,定立一個約定,做到即時回應,但可從後處理的共識。約定可以是一個簡單的手勢或是回答一個時限像「十分鐘」,孩子便可即時明白家長目前未能抽身,並會在承諾時間後處理自己的需要。如此一來,家長既可預留空間給自己處理好手上的事情,確保事能能專心應對孩子的需要,又可照顧到孩子的情緒,而不會產生被無視的感覺。當然,家長亦必須信守承諾,避免拖延破壞孩子的信任,得不償失。
開展更穩定的雙向交流 增加彼此的信任度
除了以上的小貼士外,家長在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時亦需緊記適度回應。照顧孩子的需求固然重要,但家長可以按孩子的歲數和能力,適當放手和調整相雙方處模式,避免孩子過份依賴。例如遇上孩子跌倒,家長可在年幼的孩子哭泣時,用行動協助他們站起來,而隨孩子年歲增長,家長可先以問題「你需要我的幫助嗎?」回應孩子的哭泣,讓他們嘗試自行站起來,到逐漸跟孩子反思如何避免再次跌倒。過程中,家長成為孩子的依靠,但孩子 不會盲目依賴;孩子建立對家長的信任,而家長亦對孩子信任並適時放手。
正向的親子連結是需要親子雙方一起摸索而建立,即使同一個家庭,不同的照顧者與孩子相處的方法亦會不同,而不同的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發展。只要抱著開放和勇於嘗試的態度,已經是建立正向的親子連結的開始。
(原文刊登於《今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