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何謂「幸福」的童年

作者:范本賢,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創辦人及總幹事

2021年01月

2021jan5.jpg

新年新開始,很多人會為新年定立新目標,而家長每年的目標都很相似,就是為孩子的幸福而努力。然而,甚麼是幸福呢?因應疫情關係,心靈健康成為了大眾的關注,一個人開不開心並不再流於情感的表達,而是涉及心理精神層面上,即我們常說的「Well-being」。「Well-being」一詞可翻譯成「幸福」、「安康」 或「福祉」等,而孩子的幸福並不單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在身心靈上的快樂。有研究指出,幸福的童年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 精神,心理及身體健康、所擁有所需要的生活技能、包括學業或社交技巧、同儕及家庭關係、社會資源和家庭政策,社會整體環境等。

由於我們很難客觀地量化幸福感,我們很容易陷入以物質補償孩子的陷阱。家長很自然會以玩具或事物去獎勵孩子,而忽略了簡單稱讚或認可孩子的本身經已可為孩子帶來幸福感。以均衡飲食作比喻,試想象孩子是身體,而物質上的幸福、心靈上的幸福和強壯的體魄是我們日常所需的營養如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當孩子要健康成長時,他會需要均衡的營養。假如我們過於偏重物質(蛋白質),而忽略了心靈上的需求(膳食纖維),孩子長遠可能會生病,而再多的物質補償亦無法取代心靈上的需要。故此,家長在追求為孩子提供幸福快樂的童年時,應從多方面取平衡,確保概括身心靈兩大範疇。

2021jan2.JPG
2021jan3.JPG

在上年疫情期間,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就設計了一個「情緒覺察」系列,讓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更多他們自身的情緒及可行的表達方式。如遇上孩子生氣的時候,有些孩子會選擇以尖叫來表達,而很多時家長會以責罵的方式去制止孩子。責罵的方式可能能短暫地解決問題,但長遠來說孩子未必能學習到正確的表達方式,更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言語發展。通過「情緒覺察」活動,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習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當他們生氣時,他們可以選擇用自己舒服而合宜的方式去發洩,如離開現場到少人的地方冷靜。

自探索館開館以來,我見證著無數孩子以不同的方式獲得快樂。在這空間中,孩子和家長找到共同的話題,學習表達自己,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同時,孩子亦可趁此機會與同伴交流,學習互相尊重和合作。孩子年紀雖小,但他們早已有自己的感受。尚記得兩年前,我們設立了一個名為「願望果子大榕樹」的展品,樹上掛滿了琳瑯滿目的願望果子,寫著孩子內心深處的願望。其中一顆願望果子上以極細小,肉眼幾乎無法看清的字體寫著:「我希望不用再害怕,家內不再吵個不停。」這顆小果子盛載著一個孩子的感受和願望。縱使它讓人傷心,但至少給予了孩子一個自由表達自己的空間和抒發的渠道。

希望新的一年,香港的孩子可以繼續在這屬於他們的空間幸福成長,而未來這十一個月我們將更進一步探討關於孩子成長及我們可以如何助力他們。祝願大家新年快樂!

2021jan4.jpg

(原文刊登於《今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