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觸得到的兒童博物館

作者:范本賢,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創辦人及總幹事

2020年1月

Screenshot 2021-08-26 at 4.19.29 PM.png

很多人聽到兒童博物館後大多有兩種反應: 「是展出與兒童相關的地方?」  抑或是「探究兒童成長的地方」?當中亦不乏一些恐怖或有趣聯想,但我們這次就暫且不說。這時我會好笑又得意地說:「是為兒童專門打造的博物館」。對於這些答案其實並不意外,博物館和兒童看似南轅北轍。大多人印象中的博物館仍停留於不准觸碰,充斥學術詞句和很有距離感的展品等層面及非常沉悶。藝術館及畫廊更甚,會被認為是適合風儒雅士或需要一定文化底蘊才能出現的地方。一切與好動活潑,愛好自由的兒童看似非常不相合。若要說適合兒童的博物館,太空館和科學館亦足夠了。那麼兒童博物館又是什麼,又為何需要兒童博物館?

兒童博物館始於一百五十年前的美國,其歷史與兒童教育發展密不可分,是為兒童為中心的非正式教育空間。博物館是文化知識傳承的象徵 ,它不單代表過去,更是組成未來的一部分,與兒童一樣獨特。兒童博物館有別於其他學術性博物館,由於主要受眾為兒童,它在設計時會使用兒童的語言來打造空間,務求促進兒童發展。另外,博物館空間是從兒童的角度來設計,它亦提供了機會讓公眾和教育工作者探究兒童學習方式和內容的過程,從而有效提供所需教育資源及支援發揮更大作用。

CDM-ECAMPUS JAN PHOTO 4.jpeg

動手玩 讓兒童發現自我

現今教育界科技風盛行, 兒童博物館則以互動式及動手玩展品為主。 這展品形式似乎瞬間返璞歸真,不但逆流而行,不高科技,更看怕有點落後。然而,可親手玩的互動式正可以容許兒童運用感觀去自由嘗試及實踐,啟發與家裏和學校不同的在遊玩中學習體驗。兒童博物館鼓勵兒童與展品接觸和互動,需要兒童本身去主動探索和發現。這動作無形中幫助兒童從慣常的被動學習模式變為主動,訓練他們觀察和反思能力。因為展品中的玩法及探索的方向為開放式的設計,它們的無窮可能性有助激起兒童的好奇心,令他們勇於嘗試和創新。

動手玩的過程亦有助兒童發現自我和興趣所在。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學習理解方式, 例如當看到一條水船、有些人會亦選擇拍攝影像、有些人會繪畫外型、有些人模仿拍打水聲、有些人會用手比划船身。兒童也是一樣,動手玩容許他們通過自己傾向擅長的認知方法探索理解感興趣的事物。一旦兒童產生了興趣,便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產生了學習的動機。

我曾遇過一位非常喜歡恐龍的四歲男孩,他能準確說出每一隻收藏的恐龍學術名稱,即使是不認識的恐龍也能猜出是肉食性或是素食。後來我好奇一問發現男孩是靠著繪本認識恐龍,憑著觀察兩者在顏色和身型的分別後所推斷出來。

向填鴨式教育說不 在遊玩中學習

全球有二百多間兒童博物館,除了有相似框架外,它們各自獨特反映所在城市的文化和特色。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則以在遊玩中學習為空間中心; 不同與其他地方,香港兒童可以自由遊玩時間有限, 而香港家庭及社會亦欠缺合適,安全,乾淨的非常規空間和機會去自由探索,發揮及表達自我。在兒童探索館,兒童、家長、教師以至社會各人士可以體驗在遊玩中學習的趣味,以非常規角度重新思考教育 ,讓博物館成為富有樂趣和一同學習的地方—— 從觸碰的遊玩到眾人能接觸理解的教育。

CDM-ECAMPUS JAN PHOTO 2.jpeg

(原文刊登於《今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