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幸福孩子系列:建立緊密的親子連結
作者:范本賢,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創辦人及總幹事
2021年02月
上個月提到家長在追求為孩子提供幸福快樂的童年時,應從多方面出發,包括身心靈健康、日常生活、社交技巧、同儕及家庭關係等各層面。除了上回說到家長可從關注孩子的情緒開始外,我們可以透過建立有效的親子連結入手。
不少人可能聽過依附理論與孩子的成長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意指孩子早年與照顧者的關係會對孩子長大後的安全感和性格造成長遠的影響。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的其中一個核心價值正是建立親密家庭關係,為成人與孩子提供空間和機會去相互理解,從而建立親子連結。
簡單說,最初依附理論於五十年代時泛指孩子會對特定人物(即照顧者),有強烈尋求親密接觸或依賴的傾向,並通過當中的互動方式探索世界,學習參與社會關係。後來,著名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透過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驗將幼兒對雙親的依附分為兩大類型: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和非安全型依附(Insecure Attachment)。
陌生情境的實驗方法很直接,由幼兒和母親同在一個房間開始,途中母親會離開房間,而觀察人員會從幼兒在母親離開前和折返的反應得出結果。家長亦可通過幼兒日常反應進行觀察:
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會或不會與照顧者分離時感到沮喪,但會在照顧者折返後表現開心或較易被照顧者安撫情緒。這類型的孩子在成年後普遍能主動建立的健康人際關係;
非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會比較難去表達和排遣自己的情緒。這類型的孩子相對難以安撫,並害怕陌生人的接觸。他們很大機會出現情緒激動或過份冷淡。
孩子的依附類型取決於家長的態度和親子連結。對比非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安全型依附孩子與照顧者的關係是孩子能在後者獲得安全感。家長要為孩子帶來安全感,關鍵在於適時和適度回應孩子的需要,讓他們覺得照顧者是可以依賴的。在此我們並非說家長需化身為 為完美的照顧者,方可建立安全型依附的關係。反之,只是家長願意去嘗試了解和學習回應孩子,這動作和過程本身,安全型依附關係經已開始逐漸形成。世上沒有完美的安全型依附關係案例,家長亦無需過度擔心或著重依附理論,為自己的孩子進行定型。
舉例說,如果遇上孩子哭泣,家長選擇適時了解情況,久而久之雙方會建立一種親子信任的連結。相反,家長選擇忽視或時而理睬孩子,時而不理答,孩子會感到迷惘,不確定家長能否滿足他們的需要,並建立一種不信的連結。這不信的連結有機會長遠影響孩子的情緒表達及人際相處方式。
親子之間的連結非一日能建立,而每位孩子均為獨立的個體,家長大可以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開展關係,確保過程中有穩定的雙向交流。這一段關係經已足夠為孩子帶來長遠且正面的影響。正如,每位照顧者和孩子在兒童探索館探索時一樣,他們可以通過以「表達」為設計理念的故事小舞台展區,簡單轉動「拼出你表情」展品上的人像的眼口鼻,學習觀察面部表情的細節,為日後孩子掌握及開展良好人際關係打開大門。下個月,我們將 會分享更多正向的親子連結方式,記得留意啦!
(原文刊登於《今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