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從學習感恩開始 培養孩子軟技能
作者:范本賢,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創辦人及總幹事
2020年05月
照顧孩子不容易。因疫情的關係,不論爸媽,還是孩子生活模式都不停地轉變。這些變化可以是好是壞,但不能忽略它們為孩子帶來的情緒影響。年幼孩子,小如二三歲,已經可以辨認出和欣賞讓他們開心的事物;而到四歲時,孩子可以理解情感層面如愛,關心和善意舉動等能力。孩子同樣可以察覺到家長在疫情下的變化,而產生不安、緊張和焦慮等負面情緒。想減低變化對生活態度的影響,爸媽可以和孩子進行簡單的感恩練習,保持身心健康。
感恩練習 啟發正面思想
正向心理學研究指出感恩有助增加幸福感及正向的情緒,而簡單的感恩練習可以幫助爸媽和孩子更容易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維持正面的想法更容易地渡過不穩定的日子。相信大家都可以聽過 小確幸這詞語,它是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指生活中的「微小但確實的幸福」,是對人生的感恩和珍惜;而通過學習發現和欣賞生活的微小事物,則可令孩子維持正面的心境,不但對其身心,甚至是個人成長發展和培育軟技能(soft skills)如情緒智商、表達溝通能力和同理心等有莫大益處。
家長要鼓勵孩子開始發現小確幸和感恩可以從自我分享開始,讓感恩成為彼此的習慣。適逢五月有勞動節和母親節,亦是感恩相關的節日,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設計了五個小活動,讓爸媽與孩子發掘小確幸,拍攝生活中的小事物,為繁重的日常創造快樂小時光。活動設計以容易進行為主,並附上了分享目標方便家長進行更多相似的活動。由於隨孩子的年數不同,他們對感恩的理解和體會有所差異,家長可從以下三方向面入手。
一、向孩子設立一個身教榜樣。孩子是會模仿身邊人的舉動,並從中學習。家長可以從每天與孩子對話時使用「謝謝」,或是分享一些難忘或有趣的事情,表達對生活感恩之情,渲染孩子學習珍惜感恩。另外,孩子亦能通過家長的分享,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感受,有助建立更強的親子關係。
二、放手讓孩子幫忙。相信很多家長曾試過讓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但事情還未完成前自己已經按捺不住替他們動手做完。然而,爸媽做得愈多,孩子愈不會學懂感恩。家長可以從邀請孩子幫忙做一件小家務,詢問他們事後感想開始; 通過負責不同小家務,孩子會更了解家中的大小事務分配,明白和感謝家長作出的付出。同時,做家務可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如孩子幫忙分擔家務,不論過程理想與否或需進步空間,家長可感謝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提出改進建議,為孩子建立自信心。
三、重視付出多於在乎擁有的多少。物質上過於豐裕有機會令孩子較難從自己擁有的物件中學懂珍惜和感恩。家長在滿足孩子要求或購買新玩具前,可以與他們一起盤點所有物的數量,捨棄或捐出一件舊有的物件,學習知足富有的同時為所擁有而感恩。如以捐贈方式,家長可鼓勵孩子付出更多;有研究發現付出可以為我們帶來更長時間的幸福,減少執著於對事物結果的關注,而更享受體驗過程的本身,增進社交關係。孩子在付出分享的過程中,亦能理解不同人士的需要,學懂在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培養同理心,體驗付出就是收獲的快樂。
簡單的謝謝不但是學習感恩的開始,亦是在培養一種正面的態度面對生活。感恩除了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它有助孩子建立所需的軟技能,讓他們更容易應付未來的挑戰。從今天起,與孩子互相分享感謝生活中一件美好的事物,倍感快樂吧!
(原文刊登於《今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