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主導遊玩 培育全人發展
作者:范本賢,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創辦人及總幹事
2019年11月
相信教師和家長不會對「兒童為本」感到陌生。在二零一七年,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提出修訂建議以此作為幼稚園課程的核心價值,並以遊戲為策略規劃。目的是為認識和尊重每個幼兒的發展獨特規律,讓兒童盡情探索、表達、創造和學習。家長普遍多視遊玩和學習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實際上要兼得「魚」與「熊掌」並不難,關鍵是要開始玩。
兒童主導 提高解難創造能力
兒童天生愛玩。遊玩能讓兒童主動投入,並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下,讓兒童自由探索周遭環境及與人相處之道,學習認識及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兒童為本」提倡遊玩要由兒童主導,上至遊玩內容,下到遊玩方法,一切由兒童決定。當兒童遊玩時,他們需要自行作決定,設計、構思及定立整個過程。此活動有助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建立其領導特質,讓兒童於遊玩中訓練其解難能力及社交技巧。
有時在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會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家長和孩子會對先專注於一處玩,還是先看逛逛後再玩而有不同意見。一般會見家長半哄半說孩子先環繞場地一周後再玩,而孩子則會搖搖頭繼續手上的動作。如果家長曾遇上相似的情況,請相信你的孩子讓他們決定遊玩的步伐吧!當兒童專注於一件事情或物件時,這代表他們對跟前的遊玩十分感興趣,並在進行探索和研究。此舉不但是兒童主導遊玩的其中一部份,更能培訓兒童的專注力,為建立新興趣的開始。
讓兒童自由探索 教師及家長引導
除了要「兒童主導」外,遊玩方式和教師及家長配合亦很重要。在香港常見的遊玩方式多由成人來帶領或教授,而「遊玩中學習」中指的遊玩亦不同於一般遊戲。遊玩著重於兒童體驗過程並鼓勵開放式答案。開放式對於解題的方法亦較有彈性和空間,兒童可選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 的角度來處理問題。成年人多習慣以自己的經驗作切入點帶領兒童學習,無形間會對兒童加設了思考限制。要達至「兒童為本」,教師及家長可在兒童遇上困難時避免給出直接建議或方向,嘗試以提問引導兒童作嘗試,自行探索得出成果。
下次在孩子遊玩時,家長可以嘗試在旁邊站立或靜坐,觀察他們五分鐘。家長可循下例三個方向去觀察:1)孩子正在做什麼? 2)有什麼事物如聲音、視覺刺激等,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3)在過程中,孩子有什麼臉部表情?如果留意到孩子呈現放鬆專注的神態,家長可以選擇繼續讓他們專注遊玩。若孩子稍為緊張,似是遇上困難時,家長可以先耐心等待,若孩子主動提出問題或要求支援時才積極回應。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及其表達能力。
當孩子發問時,家長可以先用心聆聽,以表示明白小朋友的疑問。家長不是百科全書,亦無需立即提供正確答案。反而,家長可以嘗試描述孩的問題或關心的事情,邀請孩子一同探索。這樣孩子會知道家長明白他們疑惑的地方,與家長一同享受探索的過程,提升其觀察能力。例如,這是一隻甲蟲。這是一隻啡色的甲蟲。甲蟲與其他昆蟲一樣,分頭、胸、腹三部分,我們要一起來數數牠有多少隻腳嗎?如此一來,家長既可與孩子互動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更可在遊玩過程中更進一步了解孩子,並知道在適當的時間放手讓孩子主導遊玩。
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作為香港首個「兒童為本」的玩學空間,以富有教育意義的親手玩展品、遊玩為基礎的學習經驗及互動導引式活動來豐富兒童的生活。探索館更與社區和本地學校合作提供一系列探索體驗團,加強各持份者對「遊玩中學習」的認識,締造跨世代終身學習。
(原文刊登於《今日校園》)